您现在的位置: Mg > Mg车型 > 正文 > 正文

初中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基础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4/3/25 19:40:47

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知识点一:利用化学方程式计算的依据

1.理论依据

理论依据是质量守恒定律。

2.计算依据

(1)化学方程式中反应物、生成物各物质的质量比等于各物质相对分子质量和化学计量数的乘积之比。

(2)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之间恒定的质量比是计算的依据。

各物质间的质量比实际是各化学式的相对分子质量(或相对原子质量)与化学式前面的化学计量数的乘积之比,计算时特别注意不要漏掉前面的化学计量数。

知识点二:利用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步骤

三、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常见类型

1.已知一种物质的质量,求另一种物质的质量

这种题型是按照化学方程式计算的重点,重在按计算格式进行计算。

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实际上是利用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质量比来计算(这是隐含的已知条件),因此只要已知化学方程式中任一反应物或生成物质量,就可求出其他物质的质量。

2.含字母的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利用含字母的化学方程式计算时,它的解题依据同样是利用相关物质的质量比列比例式计算,不过它的物质质量比是隐含的已知条件,它的计算方法一般有两种:

(1)通过相对分子质量进行转换,即用相对分子质量与化学计量数乘积表示。

(2)利用参加反应的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来表示。

例如:在反应A+3B=2C+3D中,C和D的相对分子质量比为22∶9,若2.3gA与足量B充分反应,生成2.7gD,则在此反应中,参加反应的B与生成的C之间的质量比为多少?

分析:已知C、D的相对分子质量比为22∶9,那么在该反应中C、D的质量比为(22×2)∶(3×9)=44∶27,已知生成D的质量2.7g,列比例式可求出生成C的质量4.4g,再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得出参加反应的B质量为2.7g+4.4g2.3g=4.8g,那么B、C质量比为4.8g∶4.4g=12∶11。

解题时应注意:

(1)相对分子质量比并不一定等于物质的质量比,两者之间转换时,一定要结合化学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数。

(2)当题目中的数据较多时,不要乱,不要放弃,要学会有条理地将数据按题意写在相应物质下面,然后合理利用。

4.气体参加反应或求气体体积的计算。

化学方程式表示的是各物质之间的质量关系,若有一定体积的气体参加反应,则先要将气体的体积换算成气体的质量;若要求出待求气体的体积数,则要先根据化学方程式求出气体的质量,再将其换算成体积。

气体的体积与气体的质量的换算关系为:气体的质量=气体的体积×气体的密度。

5.与实验相结合的化学方程式计算

在化学计算的考查中,有些地方的中考试题中往往将化学方程式计算与实验数据的分析处理综合在一起,难度较大。解答时需要认真分析实验现象,通过化学计算,得出正确结论。

6.利用坐标图像进行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1)识标:理解坐标图中横、纵坐标的含义,找出横、纵坐标的关系,再结合教材,联系相应的知识点。

(2)明点:曲线中的特殊点(起点、终点、顶点、转折点、交叉点等)表示了什么化学意义。

(3)析线:曲线的走向、变化趋势,揭示各段曲线的变化趋势及其含义。根据横、纵坐标的含义可以得出:在一定范围内,随“横坐标量”的增加,“纵坐标量”逐渐增加或减小。超过一定范围后,随“横坐标量”的增加,“纵坐标量”减小或增加,或者达到某种平衡状态。若为多重变化曲线坐标图,要分别揭示其变化趋势,然后对比分析,找出符合题意的曲线或结论或解题所用的数据信息等。

综上,解题时要把图像表示的意义与化学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准确地找出图像与化学反应之间量的关系,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相关计算。

6.表格型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表格数据分析型的化学方程式计算题的特点是以表格的形式给出有关量之间的关系,根据表格中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最终解答有关问题。解答此类试题应注意的问题:

(1)要读懂题意,对表格数据进行分析,筛选有价值的信息,获取相关数据、性质、规律,形成解题思路。

(2)若是多次或多组数据和条件,则需通过比较、对比分析、确定出恰好完全反应的量(即可以用于计算的量),然后依据题意来进行计算。

(3)要善于根据表中数据的变化规律找出与所给问题的关系。如表中显示固体(或溶液)质量不再减少、气体(或沉淀)不再增加等,即意味着反应不再进行。

解答这类题目,要理解和熟记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步骤和格式,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等,根据所给的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结合所学的相关知识和技能,细致地分析题意(或图表信息)等各种信息资源,按照题目要求进行认真地选择或解答。同时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1.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的审题是非常关键的,一般是抓住“三找”;即一找化学反应方程式,二找已知量和未知量x,三找用到的相对质量关系。

2.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步骤和格式,一般可以简记为:“六步七行”.其中的“六步”,又可以对应着简记为:“设、方、质(分为相对质量和实际质量两行)、比、算、答”。

(1)“设”要规范,“设某物质的质量为”,(是个有单位的物理量,后面无需再带单位);如果一个题目需要求几个未知量,且这几个量出现在一个化学方程式中,要一并“设”,并用不同的未知数表示。

(2)化学方程式是否正确关系到整个解题的正确性,所以首先保证方程式配平。如果不配平,则物质之间的质量比就是错误的。其次不要忘记反应条件和气体、沉淀符号。

(3)标已知量和未知量时,要把相对分子质量与化学计量数的乘积写在相应物质化学式的正下方;已知量和未知量写在相应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总和的下方,且已知量带有单位。有关物质的量左右对应,上下对齐。

(4)比例式和求解过程中以及最后的结果要带单位。

(5)化学方程式是纯净物之间发生的反应,因此已知量一定是纯净物的质量,如果题目提供的是一种混合物的质量,一定不能直接代入,要通过换算或利用质量守恒定律求出一种纯净物的质量,作为解题的突破口。

(6)计算结果要根据相应的题目要求,保留相应的位数。如果没有说明,计算结果精确到0.1%。

(7)根据题目实际写出简要答案。

1.利用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的依据是()

A.化学方程式表示了一种化学反应的过程

B.化学方程式表示了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

C.化学方程式表示了反应前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关系

D.化学方程式中,各反应物质量比等于各生成物质量比

2.有下列化学方程式:A+3B═2C+2D,7gA与24gB恰好完全反应,生成D的质量是9g。若C的相对分子质量为44,则B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

A.16B.32C.36D.96

3.在反应A+3B═2C+2D中,28gA与一定质量的B恰好完全反应,生成88gC.若C、D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为22:9,则A与B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为(   )

A.7:8B.8:7C.7:24D.24:7

4.(河北模拟)碳酸氢钠受热易分解2NaHCO3═Na2CO3+CO2↑+H2O现将12克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混合物完全加热后,剩余固体8.9克,则原混合物中碳酸氢钠的质量为(   )

A.7gB.8.4gC.11.8gD.10.9g

5.(湖北荆门)将12.5g混有二氧化锰的氯酸钾固体加热至质量不再减少,冷却后称量固体的质

量为7.7g。

(1)反应时生成氧气的质量为 g。

(2)计算反应前固体中二氧化锰的质量分数(要求写出计算过程)。

6.(湖南衡阳)鸡蛋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某兴趣小组为了测定鸡蛋壳中CaCO3的含量,取12.5g干燥的鸡蛋壳,捣碎放在烧杯中,然后向其中滴加某浓度的稀盐酸滴加过程中产生气体质量与所加稀盐酸质量的关系如图所示(鸡蛋壳中除CaCO3外的其他成分都不溶于水,也不与稀盐酸反应)。试计算:

(1)产生CO2的质量为g。

(2)该鸡蛋壳中CaCO3的质量分数;

(3)所用稀盐酸溶质的质量分数。

7.(安徽)碳酸氢钠是面点膨松剂的主要成分之一。

小芳同学研究反应2NaHCO3+H2SO4═Na2SO4+2H2O+2CO2↑中NaHCO3与CO2之间量的关系。

(1)理论计算:1.26gNaHCO3粉末与足量稀硫酸反应,计算生成CO2的质量(写出计算过程)。

(2)实验分析:小芳用如图装置进行实验,向盛有足量稀硫酸的锥形瓶中加入1.26gNaHCO3粉末,完全反应至不再产生气泡。称取反应前后质量如下表,发现反应前后质量变化值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生成CO2质量的理论值,原因可能是 。

8.(枣庄模拟)镁在氧气与氮气的混合气体中燃烧不仅生成氧化镁,还有少量的镁与氮气化合生成氮化镁(Mg3N2)。由此推知8g镁在氧气与氮气的混和气体中完全燃烧后所得产物的质量可能是(   )

A.13.3gB.12gC.11.1gD.无法确定

9.将盛有等质量、等质量分数且足量的稀盐酸的两只烧杯,放在托盘天平的左右两盘,天平平衡。在左盘烧杯中加入10克碳酸钙,若要使天平重新平衡,则右盘烧杯中应加入的物质是(   )

A.10克碳酸钠B.5.6克氧化钙

C.10克碳酸镁和碳酸氢钠D.10克镁粉和铜粉

10.过氧化钙(CaO2)是一种环境友好的化工原料,工农业生产中用作漂白剂、种子消毒剂及鱼类运输时的制氧剂等。过氧化钙与水反应方程式为:2CaO2+2H2O═2Ca(OH)2+O2↑,某同学把20g不纯的过氧化钙样品(杂质不与水反应)加入到盛有足量水的烧杯中,完全反应后,生成2.24L氧气(氧气的密度是1.43g/L)请计算:

(1)反应生成氧气的质量。(计算结果精确到0.1)

(2)该样品中过氧化钙的质量分数。

11.某学习小组用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物的方法制氧气,反应过程中固体总质量如图,请计算原混合物中有多少克氯酸钾 ?

12.在实验室制取氧气时,取MnO2和KClO3的固体混合物30.5g,加热至不再产生气体为止,收集到一定质量的氧气。某化学兴趣小组欲求得所制氧气的质量,他们将加热后剩余物冷却到一定温度后,通过多次加水测定剩余物质量的办法即可求出。加水的质量与剩余固体的质量见下表:(提示:MnO2是不溶于水的固体粉末)

试求:

(1)原混合物中MnO2的质量为 g。

(2)制得氧气的质量为多少克?

13.工业上利用煅烧石灰石(主要成分为CaCO3杂质不参与反应)的方法生产生石灰(主要成分为CaO),同时得到气体二氧化碳。

(1)写出该过程中发生的化学方程式 。

(2)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 g

(3)求石灰石样品中CaCO3的质量

1.

C

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理论依据是化学方程式的量的意义(质量比、粒子数目比)。

2.

B

在A+3B═2C+2D的反应中,7gA与24gB恰好完全反应,生成D的质量是9g,由质量守恒定律,则生成的C的质量为7g+24g﹣9g=22g。

设B的相对分子质量为x

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参加反应的B的质量为:88g+36g﹣28g=96g。

由方程式可知:A与B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28g:(96÷3)=7:8。

故选:A。

4.

B。

设原混合物中碳酸氢钠的质量为x。

化学方程式反映各物质间的质量关系。本题待求量是体积,要先通过化学方程式求出其质量,然后再通过体积、质量、密度之间的转化关系求出体积。

6.

(1)4.4(2)80%(3)7.3%

(1)由图可知,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4.4g,故填4.4。

(2)设参加反应的碳酸根的质量为,参加反应的纯HCl的质量为

答:理论上生成CO2的质量为0.66g。

(2)称取反应前后质量如下表,发现反应前后质量变化值:1.26g+24.59g﹣25.36g=0.49g,0.49g<0.66g;发现反应前后质量变化值小于生成CO2质量的理论值,因为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可能是有部分二氧化碳溶解在反应后的溶液中了。故填:小于;有部分二氧化碳溶解在反应后的溶液中了。

8.

B。

设镁与氧气生成的氧化镁的质量为x

x=5.6g

A.设加入10克碳酸钠完全反应后左盘溶液增量为A

所以加入10g碳酸镁和碳酸氢钠后右盘溶液的增量4.8g<5.6g,天平指针偏左,不平衡,C错误,不符合题意;

D.设加入10g镁粉后右盘溶液的增量D

11.

49g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得,生成的氧气的质量为60g﹣40.8g=19.2g;

(2)设原混合物中氯酸钾的质量为x。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mgadw.com/Mgcarcx/1239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Copyright © 2012-2020 Mg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